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迷失巴別塔

聖經創世紀11章記載,人類當時有共同語言。他們為了聚集全體的人類及展示力量,決定建築一座塔。上帝降臨視察,覺得人類過於傲慢,決定變亂人們的口音和語言,並使他們分散各地。巴別塔告吹,而巴別二字,就是變亂的意思。

無意考究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只覺得神的作為大為奇妙。以往只覺得,中國人講中國話,英國人講英語,法國人講法文,理所當然之至。直到親身到走到法國,言語不通,一番深思之後,才發覺原來變亂語言這招,當真一矢中的,算無遺策。

便只論溝通一途,已殊不簡單。翻查一下資料,現今全球大有195個國家,語言數目則高達七千種。最常用的語言,也有13種,算是聯合國有權威,訂明五種正式語言,分別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德語。平心而論,除了一些對語言特別有天份興趣的人外,大多人只會講自己的母語跟英語。如我一樣,到尼斯旅遊則是完全縛手縛腳了,說來說去只懂Bonjour, Bonsoir和Merci。途中我們坐巴士坐過了站,走到司機位置旁一輪英語轟炸,司機只慫慫肩,不搭理我們。飛機快到了,車還在往錯的方向開,在這危急關頭,想起這巴別塔的典故,別有一番感慨。世界還有多少國家,多少語言,多少人在講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話?

人們常講全球一體化,我更覺得,真正的全球一體化並不只是在商業上我在你的國家插支旗桿便算。全球一體化也講文化融合,也講溝通。The world is flat, yes, yet there are still many uneven surfaces。外國人來港旅遊,我們熱情款待,你買歡笑我賺外匯,英語國語廣東話在這平台上此起彼落,最好不過。然而還有太多outsourcing的地點,如哥斯達尼加,多少咖啡農被剝削,每日只賺取微薄收入,固然是因為國力差距,資本主義,但彼此之間欠缺溝通理解,淪為一種純粹以利益運作的機制。這樣的全球一體化,是過程,還是結果?

我只覺語言不通,信任亦難建立。因為不明白,所以猜忌,所以懷疑,所以將你外化成不屬我圈子的生物。網上留傳一段「中國婦女大戰黑人女子」的短片,中國婦女和黑人女子不知何故在巴士上吵了起來,言語不通之下,雙方更暴躁,中國婦女不斷叫囂「You are stupid! 」「Fuck you!」兩句說話,最後繼而動武,一場鬧劇背後,又有多少意涵?到了英國交流,感受猶深,總覺得亞洲的人比較有親切感,大家講的是華語,流的是華人的血。我想跟來自歐美的同學多談一點,結交深一點,然而總覺得也許是英語未夠自然,又或是他們會覺得歐洲人比較跟自己相近的關係,其實很多都只是止於閒聊,難以交心。旁邊卻見一個來自比利時的女孩跟另一法國女孩已用法文聊得起勁非常,深感溝通交際,果真是一門大學問。

日子久了,也陸續跟所有來自各地交流生混熟起來,不難發覺一個現象 - 歐洲人總黏著歐洲人,亞洲人總自成一角,這看來理所當然得很,但嘗試將這現象放大,我領略到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市場,沒有相通的語言是難以打入的。比如法國,我難以想像不懂法語如何打入這市場,甚至要令尼斯成為香港一樣的大都會;又像我們中國人,做生意總愛搞關係,老外來投資,中國人固然歡迎,但骨子裡總有少許不信任,總會有種「這洋鬼子心裡不知在想什麼」的想法。尼斯一遊,發覺甚少中國貨品,而此地物價飛騰,中國之出口貨品想必大有所為,只是應該礙於語言,尼斯還是比較內向的一個城市,遲些想必要到巴黎走走,看看法式大都會又是如何面貌。

天下大同,殊非簡單。記得曾維謙說起的歐元之父為甚麼拿諾貝爾獎,便是因為問了一個發前人之未所想的問題:在多大的地域裡用同一種貨幣最為有效率?我也來湊湊熱鬧,問上幾條問題:

經濟題:對全球一體化、自由貿易來說,多大的語言才算令經商最有效率?

社會題:承上,如是者是否應有國家之間之區域合作,逐步在教程內加入外語,迎接全球融合的大趨勢?

宗教題:資訊爆炸、合作頻繁、文化融合、世人傲慢 - 我們是否在興建另一座巴別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