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一日二三事

今日Kristina的一席話,重燃了我對the CUBE的鬥心。本來想的上中下三策,下策都已達成了,如今抽身也算是付出回報成正比,但我想我向來就缺了一份「他媽的豁出去了」的決心和堅志。她說得對,反正這麼年輕,nothing to lose。

也有懷疑過自己會否fall in love with my own ideas,我感謝蜘蛛的提醒,夠坦誠中肯。今天想了一天,我覺得還是值得一試的。錢鍾書在《圍城》中講過,借書是男女戀愛的初步,一借書,問題就大了。一借一還,再借再還,這就是一段故事。為了萬千書蟲少男的媾女夢,我一定不可以放棄!其二就是看見了eurekadeal現在的情況,Kristina說得好,做任何事,很難甚麼都跟original planning一樣,總有許多許多emergent strategies。這幾天,要好好想一想以後的每一步,人手方面也還沒有著落,再過一陣子要豁出去cold call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最後想講的是,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向自己負責。有些事要做,有些事不做,計算過後,發覺最重要的是自我認同,計算到做了某事的話,自己會看不起自己,那窩囊的感覺,比受千夫所指更難受。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古人誠不欺我!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一張飛

人生如睇波,金錢就是波飛。

人生的意義,前人討論過太多。對我來說,要人生精彩,大概就是要品味世界,豐富自己的經驗。或是周遊列國,增廣見聞;或是飽覽群書,承先啟後;或是出人頭地,大權在握;或是看破世事,歸隱田園。親情、愛情、友情,一切一切,除了讓人生更充實,更是賦予了人生一種高層次的意義。一位友人說過,除卻意義,一切都是那麼索然無味,我深表認同,人,本來就是形而上的生物,高貴低俗、貧賤飽暖,感覺而已。

人生要意義,意義來自經驗,有如一個超級球迷,看世杯英超,也看本地足球,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賞,這才是人生。沉迷於球賽裡,是如此動人的經歷。一傳一射,妙不可言;完場前補時階段雙方拉平,緊張刺激;攻時動若雷震,守如穩如磐石,看個人技術,看戰略組織,也看當紅球星;為心愛的球隊歡呼,為不君子行為喝倒彩,危坐席上,猶如置身場中,睇波之樂,非外人所能道。人生又何嘗不是一樣,我們都在追求更多更多的意義,好讓我們在這個如此物質化的世代,能夠找到心靈上的充實。

然而睇波要波飛,璀璨人生也並非無價。無錢,不能周遊列國,不能品味生活。無錢需要為口奔馳,勞動足以將你一切形而上的希冀消磨淨盡。不要控訴香港如何文化沙漠,如何功利主義,發財立品,填飽了肚子,才能夠講理想。我也希望可以在一個悠閒的午後,躺在海邊的沙灘椅上,呷一口82年Lafite,看村上春樹的1Q84,思考人生。Come on,無錢,去沙灘玩水的時間都要用來兼職。有錢,才有享受人生的餘地。20歲就幻想退休生活,在香港叫不切實際!有錢才有飛,有奶就是娘!

聽得太多前途重要,沒錢萬萬不能的論調,我們都迷失了。我們對波飛產生了一種恐慌,波飛又貴,又少,所以撲飛要快要狠,金錢就是萬能。即使我們撲到了一張波飛,入場就坐,心中想著的不是球賽,而是下張波飛呢?下下張呢?今年七月便是世界盃了,我會夠錢嗎?本來為了睇波才撲飛,後來撲飛,只來為了撲飛,何解?

人生不能沒有錢,也不能只是為了錢,中庸之道,自古皆有。錢是一把鎖匙,開啟無數充實人生的機會。我們不能肆意抹殺金錢的意義,但也不應該得魚忘荃。一個人要有幾多錢才夠,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有人說,我其實只是喜歡睇波,無論英超也好,南華也好,投入便好。那其實賺夠波飛錢,便可離場;有人深知自己迷戀足球,一定非看世盃現場不可,還要買定球衣支持,呼朋喚友,那便要加倍努力。認清自己的expectation,是人生重要的一課。最怕自己有時自我安慰,催眠自己「其實平平穩穩也可以過一生」,實則只是逃避競爭、逃避失敗,心有問鼎天下之心,卻無挺身而出之勇。自己看南華,發現朋友有錢看英超世盃,心中酸溜溜的,自欺欺人罷了。

所以要思考,要思考自己是哪類人,按圖索驥,儲好今天的錢,買明天的波飛。其實無論本地足球,國際大賽,只要看的人高興,便是一場好波。如果自覺昨日睇波太入神,忘了撲飛,今日便應好好增值自己。享受生命,應是一個目的,而非一個逃避的藉口。

想起一個IQ題:蜀國四君臣相約看戲,卻只有三張戲票,關羽、張飛、劉備、趙雲,哪個沒得看?今時今日,全球化激化競爭,戲票愈來愈少,愈來愈貴,你是要作大方慷慨的關羽,還是當仁不讓的趙雲?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是山不是山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寥寥數語,有人說是道盡了藝術的極致。有位友人有靈感,說這句話其實放諸世事亦妙得很,代表著由淺入深的三個層次,我也來東施效顰一下,藉前人《以畫為喻》,探討一下學問的意義。

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最是容易不過。有如作畫,老師總會叫初學的依山傍水,一筆一筆的照著描繪,學生也就自然要細細觀察,看這山的形狀何如,水的動態何如,勾勒出高山流水的輪廓,繼而上色,畫景相映,妙筆生花。我們學習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初接觸一門學問,總得仔仔細細的搞清楚來龍去脈。我最近在學債卷方面的知識,甚麼估價呀,折現呀,回報率呀,存續期呀,一大堆繁複的金融概念,搞得我頭昏腦脹,只好由定義出發,逐一弄清楚其意思,半懂不懂的將它們代入算式,計算答案。我也不知道背後的意義為何,總而言之跟住公式算,便能算出正確答案,又解決掉一份功課。我們做學問,總會經過這樣一個過程,見山是山,正好為我們打好基礎,讓我們對事情有個基本的認知。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我常讚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原來有篇古文在幾千年前便說出了我所思所想,曰「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這就是一葉知秋這成語的出處,我們看到一小部份的事物,理解到事物之間的關係,領會到其背後的意涵,何其美妙!

前陣子看過一本叫guesstimation的書,主要是教人如何憑空估計一些事物的數量的,其中一章講述如何估計「洛杉磯有多少鋼琴調音師」,頗為有趣。話說其首先列出洛杉磯的人口,再假定若以平均一個家庭有四人計,則大約有若干個家庭。其後再假定當中有若干百分比的家庭擁有鋼琴,而一部鋼琴則大約每三個月需要調音一次,再假定每個調音師每個月可調若干個琴,最後如果假設市場上供求平衡,則可通過市場上對調音師的需求次數除於調音師的工作量,計算出調音師的數目。整件事相信你也覺得兒戲得很,而全本書也就是幾十個以上不同的例子,教人如何「憑空捏造」數據!老實說,是有點無聊,但其實作者所想表達的,就是事物與事物之間隱藏的關係,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有用的決定!話又說回來,要來沒有當初見山是山老老實實的耕耘,那來今天見微知著的功力呢?打個比喻,我對彈鋼琴認識甚少,誤以為兩三年才需要調音一次,又如何計算出正確答案?

這就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我們看一件事,可以想像到這件事牽連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對社會大眾不同的影響。比如這陣子鬧得滿城風雨的高鐵,簡簡單單的一條高速鐵路,背後其實牽連甚廣,甚麼民主意識呀,鄉村保育呀,港深融合呀,審慎理財原則呀,想再討論,應該要多開一篇文章洋洋灑灑數千字胡說八道一番。身邊有很多師兄朋友,平時讀慣報紙論文,每逢針貶時弊,總會見微知著的綜觀天下大勢,令我佩服不已。他們像一個畫家,高山流水,不同的光暗、鋪局、設計,可以營造不同的意象,或浩浩乎大江東去,或斯斯然細水長流,融情入境,卻又藉景抒情。於是山再非山,水再非水,當中韻味,教人細想回味不已。

每次談及中國文化所謂的「最高境界」,總覺得有點玄之又玄。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這種反璞歸真,直指真如的境界,我年紀輕輕,自然不敢高攀。我嘗試想像,應該是一種世事洞明的體悟。好像齊白石的水墨畫,不講光暗,不講色彩,寥寥數筆,隨手拈來,便即是一隻活靈活現的大蝦,呈現出一種鮮蹦活跳的意象。這樣講好像太虛無飄渺,嘗試以一言概括之,大約能夠智珠在握,將錯綜複雜的關係都約化成最簡單的道理。

最近和辯論隊的隊友談起,大家都覺得我們將辯論「學術論文化」,有時看得太深太闊,到要找出重點,收窄成一個大道理並指出根源時總覺得力不從心,於是在台上短短的三分鐘解說那一大堆「看山不是山」,常常影響表達。我想這也就是功力的問題,over-analysis相信是很多願意想多一步的人都會遇上的問題。我當然還沒有想到具體的方法,不過最後想拋磚引玉,分享一段李小龍的訪問,與今日主題也有暗合之處。

總之,我們在研習截拳道的過程中不要忘記,進行截拳道訓練的目的,就是藉此邁向武道的極至。而所謂武道的極至,就是回復到高級的原始本能動作,亦即簡單、自然、直接、強勁,就如李小龍1967年接受《黑帶》雜誌訪問時所說:“在我開始學習武術之時,對我來說一拳就是一拳,一腳就是一腳。在我學習武術之後,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腳也不再是一腳。現在,當我真正了解了這門藝術之後,便又感覺到一拳仍僅僅是一拳,一腳也僅僅是一腳罷了。”

真的要嘆一句,一理通,萬法明,不知各位看倌又有何看法?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外國的經濟現象

一、供求決定價格
倫敦的雞胸比雞腿貴,香港的雞腿比雞胸貴

二、貿易逆差
港女俾鬼仔媾哂,港男卻一條鬼妹都媾唔到

三、邊際報酬遞減
放入雪櫃的食物愈多,自己食得番的就愈少

四、規模經濟
洗衫係要等到拎起個洗衣袋個陣重到連個洗衣袋條繩都斷埋先捨得洗.....因為好遠...好凍...好Q多人...

五、良幣驅逐劣幣
買野找番黎d散紙,最終都會唔知點解唔見哂,到得番哂D紙幣,洗衫個陣又搵唔到銀仔...

六、貧富懸殊
有人廿磅又食一餐,有人廿p又食一餐......

七、Information asymmetry
旅行個陣成日係街頭間鋪買左D野食,係街尾先發現同一樣野平成一兩歐...擺明呃Q我呢D遊客...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不要深化周秀娜

最近多次看到有關周秀娜的報導,傳媒學者紛紛有「為周秀娜平反」的傾向,謂小女子年紀小小,卻已念頭通達,毫不忌諱,真誠可喜,實為新一代o靚模之典範。

想來想去,結論是大家想講的都跟周秀娜毫無關係。

我不是道德警衛,無意評論周秀娜所作所為是否不合道德禮法。市場上供求平衡,也不必計較雞先蛋先的問題,你賣得起肉,人出得起錢,無傷大雅。不過看到最近大量盛讚周秀娜的言論,心想也太過了吧。

周秀娜講了一句「女人畀到性幻想男人,是好事來的,否則點解要做女人呀!」,有人盛讚其夠真,答得精警。她到科大出席講座,被教授一串繁複詞語如「梳理」「定位」「自我」等等弄得暈頭轉向,拋下一句「好深,真係Load唔到」,竟然有人大讚其真誠難得,反指教授亂拋書包。

其實事件都發生得很中性,周秀娜充其量是講了句比較出位的話,卻被人無限上綱。真誠,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一回事,是否世人嫌o靚模太污濁,所以有點正常的美德,都要大肆宣揚,彷彿翻了樁千古奇案。沈旭暉教授以周秀娜講學術框架,評第四代人,暗喻香港前程,有人看了,將周秀娜捧了上天,謂其充滿智慧云云,聽了實在不知所云。

實則,周秀娜只是一個載體,學者講她,跟本不是為了講她。相信周秀娜自己看了甚麼建構規範、範式轉移、宏大敘事也會覺得不知所云。想起聽過的一個禪宗故事,古時有人問一高僧:達摩東來意?(達摩祖師為甚麼要東渡中土?)高僧答道:鎮州蘿蔔重八斤。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實則高僧乃以一句完全無關的回話來否定問題存在的意義。至於背後哲學,暫不拆解,後人皆謂高僧有大智慧,卻從未有人稱讚鎮州的那根蘿蔔。

周秀娜就是那根蘿蔔。她只是個出來「撈」的模特兒,談學術她不會,談業界的競爭她熟得很:講出位言論她懂,跟教授談自我定位她Load唔到,這些是正常不過的情況 ,並無什麼大不了。她也像一般人工作賺錢,養家置業,將自己的價值放到市場供人購買,正如打工仔出賣勞力一樣。她正如你我,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

卻看見傳媒用寫傳奇人物一般的口吻,謂她幾歲來港讀書,幾歲輟學出社會工作,幹下一番大事業云云;又謂她看破世情,透析男人心理;看到網上有人留言讚其深通社會大勢,懂得「範式轉移」.......

拜託,不要將一介o靚模,無限深化成一俗世奇女子。

延伸閱讀
沈旭暉 - 假如周秀娜是第四代學者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買少見少

還記得年前在中大泳池畔跟A銘、9謙與蜘蛛開會後夜話至凌晨三時許。

由天下大勢談到學術科目融合,心理經濟政治社會學思想激盪,狂得有如開世界學術論壇。又談到相愛如夢,往事如煙,一時粗口聲此起彼落,真誠得過份。

又記得一晚屈於文林為medical tourism趕工,眾人建構著一個豪情萬丈卻又狗屁不通的方案,五個麻甩佬拍住上,是我中大part得最開心的一個pro。

這年頭,可以真正傾到計的朋友,買少見少。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迷失巴別塔

聖經創世紀11章記載,人類當時有共同語言。他們為了聚集全體的人類及展示力量,決定建築一座塔。上帝降臨視察,覺得人類過於傲慢,決定變亂人們的口音和語言,並使他們分散各地。巴別塔告吹,而巴別二字,就是變亂的意思。

無意考究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只覺得神的作為大為奇妙。以往只覺得,中國人講中國話,英國人講英語,法國人講法文,理所當然之至。直到親身到走到法國,言語不通,一番深思之後,才發覺原來變亂語言這招,當真一矢中的,算無遺策。

便只論溝通一途,已殊不簡單。翻查一下資料,現今全球大有195個國家,語言數目則高達七千種。最常用的語言,也有13種,算是聯合國有權威,訂明五種正式語言,分別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德語。平心而論,除了一些對語言特別有天份興趣的人外,大多人只會講自己的母語跟英語。如我一樣,到尼斯旅遊則是完全縛手縛腳了,說來說去只懂Bonjour, Bonsoir和Merci。途中我們坐巴士坐過了站,走到司機位置旁一輪英語轟炸,司機只慫慫肩,不搭理我們。飛機快到了,車還在往錯的方向開,在這危急關頭,想起這巴別塔的典故,別有一番感慨。世界還有多少國家,多少語言,多少人在講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話?

人們常講全球一體化,我更覺得,真正的全球一體化並不只是在商業上我在你的國家插支旗桿便算。全球一體化也講文化融合,也講溝通。The world is flat, yes, yet there are still many uneven surfaces。外國人來港旅遊,我們熱情款待,你買歡笑我賺外匯,英語國語廣東話在這平台上此起彼落,最好不過。然而還有太多outsourcing的地點,如哥斯達尼加,多少咖啡農被剝削,每日只賺取微薄收入,固然是因為國力差距,資本主義,但彼此之間欠缺溝通理解,淪為一種純粹以利益運作的機制。這樣的全球一體化,是過程,還是結果?

我只覺語言不通,信任亦難建立。因為不明白,所以猜忌,所以懷疑,所以將你外化成不屬我圈子的生物。網上留傳一段「中國婦女大戰黑人女子」的短片,中國婦女和黑人女子不知何故在巴士上吵了起來,言語不通之下,雙方更暴躁,中國婦女不斷叫囂「You are stupid! 」「Fuck you!」兩句說話,最後繼而動武,一場鬧劇背後,又有多少意涵?到了英國交流,感受猶深,總覺得亞洲的人比較有親切感,大家講的是華語,流的是華人的血。我想跟來自歐美的同學多談一點,結交深一點,然而總覺得也許是英語未夠自然,又或是他們會覺得歐洲人比較跟自己相近的關係,其實很多都只是止於閒聊,難以交心。旁邊卻見一個來自比利時的女孩跟另一法國女孩已用法文聊得起勁非常,深感溝通交際,果真是一門大學問。

日子久了,也陸續跟所有來自各地交流生混熟起來,不難發覺一個現象 - 歐洲人總黏著歐洲人,亞洲人總自成一角,這看來理所當然得很,但嘗試將這現象放大,我領略到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市場,沒有相通的語言是難以打入的。比如法國,我難以想像不懂法語如何打入這市場,甚至要令尼斯成為香港一樣的大都會;又像我們中國人,做生意總愛搞關係,老外來投資,中國人固然歡迎,但骨子裡總有少許不信任,總會有種「這洋鬼子心裡不知在想什麼」的想法。尼斯一遊,發覺甚少中國貨品,而此地物價飛騰,中國之出口貨品想必大有所為,只是應該礙於語言,尼斯還是比較內向的一個城市,遲些想必要到巴黎走走,看看法式大都會又是如何面貌。

天下大同,殊非簡單。記得曾維謙說起的歐元之父為甚麼拿諾貝爾獎,便是因為問了一個發前人之未所想的問題:在多大的地域裡用同一種貨幣最為有效率?我也來湊湊熱鬧,問上幾條問題:

經濟題:對全球一體化、自由貿易來說,多大的語言才算令經商最有效率?

社會題:承上,如是者是否應有國家之間之區域合作,逐步在教程內加入外語,迎接全球融合的大趨勢?

宗教題:資訊爆炸、合作頻繁、文化融合、世人傲慢 - 我們是否在興建另一座巴別塔?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也是人

小學時常被老師罰 - 罰企、罰抄、罰留堂...

有次被罰得很不爽。事緣小息鐘聲響過後,同學理應站在原地「定形」,不準繼續走或談話。那時我跟同學說得性起,說起某老師兵乓球技了得,一邊做著「大力抽擊」的姿勢。老師看見,也不發火,叫我站上禮堂台上,重覆做著「大力抽擊」的動作,直至他喊停為止。台下同學紛紛對我行注目禮,我羞得只望著遠方,手中做著縮小幅度版的「大力抽擊」。

那時一直不明白 - 為甚麼老師就可這樣侮辱人?如此罰我,造就了甚麼?

老師就是強權,他的一時之快,就足以令小小學生整個世界充斥難堪、羞恥、不安!我不服氣,想強烈質問老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明白嗎小小學生的感受嗎?你明白你一個不經意的決定,令學生何其難受!

後來人大了,明白老師也是人。要是我想,我也可去讀教育,做個小學老師。如是,明白老師並非強權,並非主宰我喜怒哀樂,老師也只是搵兩餐罷了。更甚者,原來校長可以罰老師,將其調職、解僱、肆意批評、施手段打壓!

老師,也是人。

我們害怕的、敬重的、崇慕的、夢想的,那些高高在上的,何嘗不是人?

只要爬得高,無論股神、特首、老闆、教授,都是人。

只要爬得高。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拾里揚場

想發聲。

無奈在一個阿豬阿狗也能看見你的地方,總覺得有點突兀。心事說了怕天下皆知,是非講了讓當事人看到就更尷尬(中學時就曾在xanga大罵一老師然後被其在yahoo搜索自己名字時找到),連罵句髒話,也怕污衊了基督徒的身份。

也不知道是哪來的許多顧忌,總而言之,不喜歡在眾多人的注目下大放厥辭。不喜歡偉論,只想找個地方好好的「狗噏辯論」一下。

拾里揚場,有如上海之十里洋場,租界之繁華璀璨雖不復再,卻以另一方式存活於今天,我之過去亦然。

在這裡,你可以偶而拾到我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