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One day in Bicester Village

充滿壓力的一周,隨著被通知面試延遲一星期而稍微鬆了一口氣。於是趁周末,逛逛倫敦附近的Bicester Village outlet,驅散一下多日來窩在宿舍練interview的「毒」素。而之所以明知不購物都逛outlet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上一份暑期工的關係,打算視察一下各地outlet有何不同。

之前看過一本書,原來mall concept起源於東南亞,起初在一些地少人多,人口密集的城市最常見,後來才慢慢傳到外國。所以outlet mall這樣的concept在外國其實很少見,尤其覺得美國鐵皮屋式的outlet很過癮,很「開倉」,感覺上買件貨都比較划算。同行友人說不太喜歡逛商場,覺得不像逛街,反而喜歡Oxford Street那種露天的開闊感覺。Outlet village也一樣,感覺上開揚很多,視覺上一定比outlet mall好。不過考慮一下天氣,我絕對寧願逛outlet mall,這天氣,手都不想拔出褲袋。

上年在西雅圖也逛過outlet village,感覺上Bicester的也大同小異,都是獨立的商店,鱗次櫛比的排列,店內地方寬敞,大街熱鬧得很,遠看就像一條小村莊。不過牌子就有點不同,除了比較大路的Levis、Tommy、Polo等,Bicester多了一些老英倫格調,「懶哂noble」的Aquascutum、Gieves and Hawkes、dunhill、Paul Smith等等,在美國都沒有看到。還有Gucci、D&G、Tods、Tumi、Burberry等等,充份滿足三高女性 - 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工作真厲害,經過上個暑假不斷的痛苦惡補,我再也不是對名牌一竅不通了。

不過這裡仍然貫徹outlet一貫的特色,款式很爛。不是每個牌子都會特意推出outlet line,所以不少outlet都淪為散貨場。像Clarks的價錢真的很吸引,25磅兩對,不過款式真的爛到喊,買不下手。有時覺得逛街這活動都頗為搵笨,分明是expose自己在一個會不斷消費的環境下,outlet shopping猶甚,本身是抱著省錢的手態,最後卻發覺花多了不少,好孩子如我,暑期工時也未能幸免。其實平常都是有需要買某樣東西,才會上街去買,格價也懶,看對就買,方便快捷。我其實也不理解購物為何會帶來滿足的感覺,感覺上每次付錢時都很內疚,分明就是negative experience!

至於我?最後當然是兩手空空的來,兩手空空的去。不好意思用家裡錢買名牌,感覺有點敗家。自己錢更不用說,當初辛辛苦苦教辯論,不想太快花光。應該是人大了,踏實了,有錢留來以後買套英氣勃勃點的西裝,平日穿的就算了,我果然是個好孩子。

不過仍然幻想日後若然飛黃騰達,卡任刷物任購,輕鬆去旅行,食野不用看價錢的畫面......應該很爽。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辯秘(五) - 淺論二副

這篇主要談談第二副辯,我加入崇辯以來,只打過二副這個位置,所以也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一下。在探究二副的一些操作技巧之先,我認為先要搞清楚二副之本質。對任何一個台上的辯員來說,意識很重要,明白自我定位,乃是建立意識的先決條件。

確立戰果搶佔分差
二副上承一副,所以打得輕鬆與乎,很在乎一副的表現。一副打得好,戰場已定,對方已被牽著鼻子走,二副只需照著強攻位順勢追打,可謂錦上添花;另一方面,如一副戰場未畫好,己方失利,二副一方面要以番線強攻把戰場拉回己方,增加了整份稿的解說成份,另一方面又要以一連串反駁維持應有的攻擊力,則需力挽狂瀾,做得好自然是雪中送炭,做不好便兵敗如山倒了。

在戰略性上,二副可能沒有一副那麼明顯重要,但其實細想一下,所謂辯論比賽的勝負,還不是取決於三張分紙。正開多數都是中規中矩,一副的角色由於畫戰場、秤標準等工作,在得分上比較吃力不討好。相反,二副由於兼顧戰略性較小,可以發揮在遣詞用字、比喻上綱等的空間也就較多,而娛樂性較高正正是搶分的關鍵。所以一個好的二副,其實其戰略意義就在於搶分,追求高效率、高速度、高娛樂性。

籠統言之,二副的戰略價值有二:

第一,不斷向對手的論點狂轟猛炸,為對方台下、自由辯論以至結辯制造壓力,令其忙於應對,打亂其節奏,同時有利己方繼續窮追猛打;

第二,追求高度娛樂性,搶佔分差。

當然結辯的得分能力理應比二副更強,但由於雙方結辯皆有俯瞰全局這先天定位優勢,故創造分差的機會其實應屬二副較高。

快、狠、準
典型的出色二副是反應快、詞鋒狠、駁點準,三者合一,評判聽起上來有如狂風掃落葉,連綿不絕,除了營造一種龐大的壓力之外,更是將對方所講的貶得一文不值,如此娛樂性甚高。如果說一個好的一副是一枚核彈,能收一擊必殺之效,二副打得好,就應像「國產凌凌漆」中達文西拿出那一串「攞你命三千」的場面,西瓜刀、三角銼、單車鏈、摺、火藥......攻擊模式變化多端,令對方招架不及之餘,更有兩分令人忍俊不禁的味道,將打鬥變成一種娛人娛己的藝術,極盡表演之能事。

反應快
反應快有兩種,第一種是戰略上的,第二種是技術上的。意識上的反應快就是一聽到對方的論點,可以快速想到反駁的方法。反駁分三個層次,上策乃是用主線反駁,轉守為攻,反要對方回應己方之強攻位;中策乃是就點而駁,比方說對方前後矛盾,用錯數據,以偏蓋全,偷換概念等等;下策乃是面對一些不得不面對而由無法反駁的論點時,懂得如何抹黑其立意,矮化其論點,最後再包裝一下己方的立場。例如,對方若質疑我方開銷售稅變相剝削小市民,第一步我先抹黑其目光短淺只看小市民,第二步我矮化其所謂「剝削」其實只是每月一百多元的事,第三步我則包裝一下,指出對方並非反對銷售稅,歸根究底只是因為「百多元」的問題,所以其實只要政府願意提供補貼或豁免其實完全不成問題。

第二種反應快是技術上的,其實很講天份,有些辯員天生轉數快,甫聽到對方首句便大約知道其攻位,便快速組裝以「歸納、反駁、番線」三部曲的反駁方式。不過其實打辯論多了,其實都是手板眼見功夫,很多時候表面上的反應快,其實是出於準備充足,一個廚師炒辣蟹炒得多快,也快不過一碟潮州凍蟹 - 「整定」的。

要練習反應,可以平常多看辯論比賽,看到一個論點被提出時按停,立即思考如何反駁,訓練意識。比賽前一個人對著牆壁,不看底稿不看卡,隨意在反駁樹上選取論點即時反駁。隊中一貫的無限圍攻自由辯論亦是訓練良方。

詞鋒狠
詞鋒要夠狠,但其實這裡的狠未必一定要是狠毒型的,而是一種形象。有位師兄說過,二副最重要的其實是風格。所以風格,其實就是詞鋒的最高境界,二副有很多可供發展的風格:嬉笑怒罵型、大義凜然型、冷靜分析型、窮追猛打型、尖酸刻薄型......其實做自己,便會發揮得最好。如果是個厚道的人,強逼自己句句刻薄,反而效果更差。要做的,應該是想想如何突出自己的風格,冷靜分析的,不妨問一條一矢中的的問題,停頓兩三秒,環顧全場,一副指揮若定的姿態。平素「爛口」的,除了留意不要過火外,其實可以盡情挖苦,七情上面之餘,還可以裝裝無奈。打二副,其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現實生活中,哪裡有機會可以讓你不留情面的不斷挖苦人,還能搏得全場掌聲?

上面說的風格可能太形而上,腳踏實地一點,其實詞鋒也有一些技巧可以學習,比如說:

上綱:如果呢個制度咁好,其實照友方同學既邏輯,應該全港一律用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

套字眼:原來呢d就係友方同學所講既「靈活」,就係「靈活」咁唔聽電話,「靈活」咁瘦肉變肥豬肉,「靈活」咁叫d不合資格既文員去做社工既工作...真係夠哂靈活 (一筆過撥款)

比喻:今日既情況就好似一個漏水既木桶,你無論泵幾多水落去,個桶都係唔會滿,d環保工業無賺錢既能力,長遠黎講其實生存唔到(資助環保工業)

比例政府每年用係社福界既錢係xxxx億,放係綜援既只有零點零七,而呢班呃綜援既人所呃既錢,只係佔全數既零點零零零零零七,友方同學今日就係倡議為左呢零點零零零零零七,放棄哂個d身處係水深火熱既受助人士(綜援應設年期上限)

比較:成功例子得一間東華三院,失敗既有一百七十間無攞到錢,友方同學話:差不多者。在座各位,一場一百七十比一既球賽,友方同學竟然同我地講係和波,呢個係咩道理?(一筆過撥款)

成語/古語:友方同學今日我送你三個不字...不思進取...不xxx...不xxx..../大學點解叫大學呀?古語都有云,有容乃大!(大學私營化)

例子太多,未能盡錄。練習方法,長遠來說多看書,多講話,多嗌交,哈哈。短期來說,可以準備的,例如成語、古語等可於賽前準備,平常練習則強逼自己多用以上技巧,不妨找一checklist 剔下自己和隊友應用了的「技術」,透過identify和apply的process加強意識。

駁點準
駁點準也有兩重功夫,第一是駁點夠準確,一矢中的。人家有十個論點,選取最重要的,即屬於對方立論基礎或我方強攻位的先駁,懂排序,分輕重,攻敵之所必救,此為其一。第二,就是要結構清楚,梳理好自己稿件的框架,以下提供幾種二副常見框架:

散點式:適合遇上大量論點,而己方辯員火力特強時應用,好處是連綿不絕,高潮迭起,可參考崇辯每年第一次睇帶蔡聖龍之打法。

食字式:散點的進化版,將論點歸納作三大範疇,然後用三個「不」字、四個「一」字等等作框架,好處是條理分明,易聽易抄,唯需記緊排序

流程式:將對方由立論基礎、標準、推論以至論點等等以流程形式反駁,框架可以很簡單,但內容必須非常合乎邏輯,大致上為 價值>論點>細節 (如可行性) ,例如:

「友方同學今日有三大錯誤,一開始,佢就企錯立場,以為xxxxx...

企既立場錯,自然只見樹木,而不見樹林,第二錯就錯在睇錯現況,以為xxx就係一切,忽略左...

好喇,立場企錯,現況睇錯,方案都錯埋已經係意料中事...xxxxx」

小結一下,框架其實只是一種羅列論點的方法,以上只作參考,當然可以隨時自創框架,先決條件是要夠清晰,最好當然有少許灼頭,例如打大學的辯題以三個「大」或三個「學」字就起應題之效,而對於一些攻擊意識強的辯員,簡簡單單的散點式,加上合宜的排序,可能更能有效彰顯威力。

軟硬兼施
聽過蔡聖龍講過一句,一份好的稿最好就是軟硬俱存,所謂軟,就是指一些比較娛樂性高的成份,例如比喻、挖苦等等,硬則指硬橋硬馬的道理,二副的optimum ratio我想大概是60(硬)-40(軟),視乎情況與風格而定。如果處於劣勢,可能要多花篇幅番線畫戰場,再花時間吹水便不切實際了,相反如果情況甚佳,不妨花些心思包裝一下,搞搞笑,始終要論點不是駁得愈多愈好,而是駁得愈準愈狠就愈好。

好,夜已深,今日到此為止,下回再講一些具體操作上如何配合一副確立戰果,同時為結辯開路的心得。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Let's make it personal

本身說這裡是拾里揚場,好像很久也沒有講過一點自己的事,現在就來講講。

人就是這樣,超然的看事情容易,超然的看自己難。我是個完美主義的人,甚麼都想最好,卻有顆懶惰的心,甚麼都做不好。人呀,就是這樣,眼高手低。到哪時手高了一點,眼卻又更高了。心中有份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喜悅,更多的時候卻是有種不得不往上爬的壓力。一靜下來,總覺得有隻手從後面捏著自己的脖子,催促著我要努力向上,沒法子,太不滿意自己的高度了,往上爬吧,能多高就多高。

以前常有種傾向,常常在別人面前投訴自己不行,仔細想想,大概是潛意識中想別人講幾句「其實你很好不用擔心」之類的空話安慰一下,還是大姊的一句Fish for compliments講得好 - 釣譽釣譽,釣得來的,大概都不是甚麼了不起的名譽,這行為,真像弱者,柒頭所為。

雖然現在也會不自覺的釣釣譽,不過念頭一起,即便警醒自己,哼哼,fish for compliments,柒頭所為!有人稱讚幾句,沾沾自喜之際,哼哼,自高自大,挑!柒頭所為。

這柒頭我是決計不當的!

高鐵:就當上了一課


最近本想為高鐵寫一篇博客,花了頗多時間查找資料,但認真想來,高鐵這個議題牽連甚廣,在資料眾多的情況下,要細細歸納分析,平衡各方利益實在太難了。尤其不少著名城中時事評論員早已發功,珠玉在前,我不好意思翻炒舊菜。所以只揀幾點講講,分享一些看法。

抗爭是手段 而非目標
很多抗爭者都是為菜園村居民抱不平。這牽涉到在城市發展與保育之間如何求取平衡。看著公公婆婆的慘況,我也感同身受。但其實城市發展,向來是破而後立,我們很難要求政府興建任何基建都不能夠影響任何民居。關鍵是要看政府如何彌償受影響的市民,以及有沒有更佳方案可作替代。以上這番官腔說話不容易講,因為受到影響的是活生生的人,以及有感情的家園,這一點我絕對沒有懷疑。但換個角度看,煽情的說話其實最容易講,站在道德高地指點江山最為容易,但如何存大局,知利弊,用一個理性宏觀的態度去尋找解決方法,是每一個抗爭者都需要反思的問題。抗爭是手段,抗爭的後續方案才是目標,只破不立,便有點倒果遺因的味道了。負隅頑抗,可行性其實甚低,倒不如轉個方向,為公公婆婆謀取更多福利,反而可能皆大歡喜。

造價高 成本應合理攤分
高鐵造價過高,又牽扯到公共運輸成本效益問題。我有幾個看法想提出。首先我對於香港段平均每公里造價25億的算法其實有點疑惑。但凡高鐵,例別經城市和郊區,北京至廣州等段平均造價只為1點幾億,當中包含了很多郊區的鐵路。要是單獨只將高度城市化、地價高昂的香港段獨立抽出算取平均數未免有點偏頗,因為一條鐵路的價值並不能分段截取計算,而是在於其連結兩地之功用,每一段都必不可少。因此就算香港段多貴,都應將其與廣州段一起計算平均成本,從而攤分支出。一個平常節儉的兒子每天只吃飯盒,只是在母親節請老媽到半島大吃一頓,我們當然不能因此說他是個「大花筒」。另一方面,香港段之所以價高是因為其在地底建設,一則避免擾民,二則高度城市化的香港在地面上興建鐵路有所難度,此兩項原因,其實皆合乎大多反對派的利益。因此,在反高鐵造價過高的同時,其實應該探討究竟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例如錦上路方案,或者索性承認由於香港情況獨特,在不擾民的情況下此高價無可避免。再進而根據第一點,與中央磋商一個較為公平的成本攤分方法。所以要反的,其實不是高鐵,也未必是政府方案,而是成本利益的分配方法。

高鐵並非投資
另一有關成本效益的迷思則來自中大某教授的意見:「經濟回報先得個6%...如果做任何生意無回報6%,邊個會做呢行生意?」我其實不太認同這種只以回報率量化基建成果的方法。第一,基建所拉動經濟,例如商務、消費、旅遊等效果其實並不反映於只看票價的回報率之中。同理,高鐵所帶來的利益並不只限於所謂「乘坐高鐵的富人」,對於創造就業、刺激經濟,長遠來說「做大個餅」,我認為其實人人受惠。

第二,基建不能看成一種投資,其在城市品牌、經濟、政治、甚至是文化上的戰略價值遠遠大於「回報率」三字可以代表的涵義。單看回報率,歐洲之星都年年虧蝕,照這些所謂的「金融知識」來看自然早死早著,但其所帶來對旅遊業的影響,大家心中有數。田北俊說得好,所有客量、收入等等其實全是紙上談兵,20年後的有多少人在兩地穿梭,誰會估算得到?我覺得這是一個死結,根本大部分市民不妥的,其實是政府而非高鐵。669億有多少,其實我們都沒有甚麼概念,反正就算不予興建,都不會每人派八千大元就是了。也不是說興建了高鐵,就不能加綜援、派多點生果金、增加大學學位、回購隧道等等 - 香港政府,也不是只有669億。太多聲音騎劫高鐵了,令這趟渾水更加混濁不清。

八十後未必是「八十後」
相信除了內地人會對港人引入內地「潮語」有夠興奮之外,最開心的一定是呂大樂教授 - 「八十後」一詞一次又一次地為「四代香港人」賣了不少廣告。說世代衝突,練乙錚先生的見解很不錯,(詳見《練乙錚:「八十後」與社會深層矛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另一方面較令我感興趣的是看到Facebook內不少人都堅稱自己並非報紙所定型的「八十後」,反對以年齡標籤新一代。我覺得當中最邪惡的,是以「八十後」一詞作為一種政治立場,其有三害。第一害,深化社會世代矛盾,由曾司長都勸說「八十後」要擴闊視野、多作理性分析,便知道傳媒將「八十後」定格成一群不理性、激進、不經思考的青年的招數是如何成功。第二害,煽動八十後自我標籤 - 由於我生於八十後,所以我也要「為社會出分力」,反政府,反高鐵!於是不少八十後,都被自我催眠成傳媒口中的「八十後」,「大義凜然」的反高鐵去也。第三害,引起真正的八十後之間的矛盾與猜忌,有同齡人不齒所謂「八十後」為反而反、「博出位」,其實反不反高鐵,與是不是八十後,又有甚麼關係?

比激情多一點
八十後是有理想、有激情、有動員力的一代。我們掌握著高端科技,懂得用Facebook、twitter等動員包圍立法會,力量愈大,對獨立思考的要求也就愈高 - 一個小孩揮動一個大鐵錘,很容易便會砸傷自己。但總括而言,我覺得有更多青少年關注時事,勇於表達意見一定是一件好事。社會大眾應該給予一些空間讓新的一代擺脫政治冷感,對我們關注社會時事、勇於表達意見予以肯定,而不要只把焦點放在遊行中個別的激進行為,始終,要求青少年像老教授般博學、溫文、爾雅是吹先求疵了點。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八十後對自己的要求。我們能夠付出的,應該可以比激情多一點。激情與理性從來不是對立,創意、資訊科技、活力,這些都是我們的強項,而作為社會上知識份子的大學生就更加責無旁貸。我想,我們在示威以外還有更多可以做。何不對議題研究多一點?用多點事實作理據,用多點耐性爭取對話,用多點交流促進氣氛,會被跨鐵馬、燒記者背包、挑釁警察等行為更能夠達到目的,更能夠獲取社會的掌聲。

中港的政治博奕
如果把中港關係看成一場政治博奕,那麼高鐵只是一件小事,然而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港人的心態。我們不齒政府媚中,我們信奉港人治港,尤其以往一直自命比內地人優越的港人,在經濟環境轉差,機會開始被內地奪走後,心態有點那麼不平衡。我們一直不想承認,其實我們在往後的幾十年其實要靠阿爺提挈,生活才會好過一點。不是嗎?要不是QDII、QFII,我們哪能透過H股賺取外資想要投資中國這個大市場的金錢?要不是自由行,我們的旅遊業哪能如此昌盛?還有物流,已經逐漸被國內價廉物美的沿海城市所邊緣化。我們不能否認,中央的每一項政策轉變,都有可能傾倒我們的飯碗。在我們反特首,反高鐵,想以五區總辭要脅中央談判的同時,其實應該想想,特首這個位置,誰坐上去,都要媚外又媚內,兩頭不討好,龜縮在立法會裡還好,難道要走出來跟我們說,「唉,各位,上頭不高興,大家便無飯開」嗎?

訴諸情緒不能利益最大化
我們想中央下放權力的同時,中央又何嘗不怕香港會變成另一個西藏?黨的幹部們看著這班「八十後」衝擊立會,又何嘗不會怕這樣演變成另一場六四?給你普選,要是選了毓民當特首,要脅自己平反六四,又豈不是作繭自縛?在高舉「港人治港」、「民主精神」等旗號之後,細心想想,其實在政治博奕的平台上,沒有所謂道德高地,沒有所謂法理依據,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訴諸情緒,與爭取最大利益,也就是民主,可能是背道而馳的兩條路。

就當上了一課
高鐵應不應該興建,應不應該用這樣的方案興建,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小弟才拙,實在不敢妄下定論。反正撥款已經通過,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從這次的抗爭汲取經驗,好好思考以上種種問題,下次更客觀、更理性地整合各種意見,無論是不是八十後,都可以理性地表達我們的激情。

反正,在香港這個地方,應該還會有很多很多次抗爭。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哪來的許多白眼

八月遊上海,看到上海美術館裡毛焰畫展的一幅畫。

毛焰是誰我當然不知道,只記得畫展的介紹中說毛焰的畫很受爭議,很多所謂藝術批評家都會以不同的角度過度解讀他的作品。但藝術這回事,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對於作者想表達的,解讀只是一個參考,又可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所以藝術之所以玄妙,有時候在於其在意象上所留之白。

我向無藝術素養,本打算看看就走,卻看到一幅頗為耐人尋味的畫。畫中男子西裝革履,雙手插袋,側著頭。我看不清楚他的表情,於是也不自覺的也側起頭,手插著袋,用一個同樣慵懶的姿勢與他對視。

四目交投,我才發現,那是一種用眼角餘光舉高臨下的蔑視。我不爽,太不爽這種蔑視的目光。別人看不起我,我也要用行動狠狠的証明自己。我卻早已忘了,我正以一樣的姿勢,插著袋,側著頭,也用眼角的餘光朝上與「他」對視。一人一畫,一真一假,一高一低,用同一個姿勢大眼瞪小眼,對望了好幾秒鐘。我忽然覺得有點滑稽,這畫面還真「互動」,於是一笑置之。

我後來想,要來我沒有側著頭,也發現不了那蔑視的眼神,所以是誰先蔑視誰,大概也說不清。其實若一早轉身離去,目光沒有焦點,哪來的許多白眼?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The ultimate test of friendship

之前同行的新加坡仔說:旅行是友誼的終極考驗。

這要從旅行的成本說起。對我這等貧苦學生來說,旅行所費不菲,如此大的一筆投資,虧掉當然跟你沒完沒了。在職的人跟不必說,整年才得幾天假期,計劃不好,又要等幾個月才有機會。時間、金錢,以一串光陰一串金的匯率互換,怎樣看來也是很重的投入。

我喜歡看博物館,你卻說去shopping。用我的錢,做你喜歡的事,我豈非虧大了?在本土也還好,反正都是犧牲幾個小時,旅行不同呀,浪費我一串光陰,又浪費我一串金呢。Expectation manage得不好,又是一場考驗。

又謂「相見好,同住難」。連續幾日密集式的同住,投不投契,一試便知。生活習慣、作息時間、飲食喜好,便密集式的進行磨合,或磨擦。怎樣知道一個人是否like你,很簡單,找個他最累、最不想social的時候跟他講幾句話,你就知道了。最尷尬的是有了磨擦,還要每日都撞口撞面,難離難捨,想像一下都覺得「俾錢買難受」。

大家想法不同,又是一樁煩事。有時候看名山大川,心中激動得不能自己,很想找個人分享澎湃的感受,身邊人卻答非所問,不知所云,你又會覺得,唉!那熟讀史書的某某在哪裡?哪詩酒風流的某某在哪裡?話不投機,半句也嫌多!

想起新加坡仔的一句 Traveling is the ultimate test of friendship ,真是要多去幾趟旅行,比較一下,才會感同身受的道理。

旅行,最重要的果然是旅伴。

考試期間,少少想法,只想大家知道,我還沒有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