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我們這代人

看畢曹仁超訪問以及呂大樂教授的四代香港人,想分享一點我對這一代人的看法。

這是一個甚麼都有的年代。如果說上一代人只要拼了命讀書就能成功的話,這代人的遊戲規則已經轉變。以前科技沒有現在發達,交通也不方便,孩子要接觸資訊只有看書。看書是學習,也是娛樂,所以孩子愛看書。而正因為選擇太少,所以書看得再多也唯恐不及。

這代人物質太豐盛,娛樂方法也多。單說坐車,可以聽ipod、看書、打psp/nds、打給朋友「攝時間」,太多的選擇,使我們沒有思想的空間;多少次,我們或是聽歌,或是在facebookyoutube上亂click亂看一通就消磨了整個下午;ICQMSN,跟朋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也就幾個小時。就是想靜下來看看書,也會有日本漫畫、無記劇集、PPStream等分散注意力。更不用說Play StationXbox等極盡感官刺激之能事的遊戲。我從小就被媽媽說我「坐唔定」,我就奇怪,那麼多東西分散我注意力,那有可能坐得定。

我們面對著太多娛樂的方式,要抵擋誘惑,抽出身來,難。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某程度上,多元化娛樂是經濟走向現代化,發達社會的表徵,但我總覺得這代年青人少了點靈氣。中學讀到白先勇上課時偷看《琥珀》,也不理老師教什麼量球徑測長度,自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禁馳想,那年代的人,就偷懶也偷得比我們瀟灑。今時今日我們中學生,上課玩PSP,偷看新一期EXAM連載,偷發諸如「BB我愛你」等肉麻短信,盡皆俗不可耐。若要一言蔽之,我們是在未懂得衡量的年紀,便已遇上太多選擇。在經濟飛速增長,消費主義的年頭,我們賠上的,是心靈上的空浮。

這不能全怪年青人。我把以上種種「好東西」塞給白先勇,他也一定會覺得電腦遊戲比較吸引。我們不能只埋怨青少年沉迷網吧,每個發達國家也面對同類的問題。我敢寫包單,愛文學的白先勇也一定為金庸群俠傳online著迷。這是社會風氣、意識形態,誰都覺得連機打winning eleven緊張刺激,問題是少年人一定未夠慧黠看清事情的長遠價值,中伏是理所當然,要問的問題是我們今日要如何避免中伏。

想說的是,我們這一代想要成功,先決條件是抗誘能力。只有能夠抵抗眾多娛樂的誘惑,我們才有最基本的,自我增值的籌碼。

再進一步,現今這代人每日接觸的資訊太多。以往的人學一門學問,認真研究便足夠。這一代人,每日都被不同資訊轟炸,要少年人從眾多聲音中理清脈絡,更難。古人讀四書五經,聖賢之道,少是少點,但勝在字字珠璣。今日我們的媒體如何,網絡世界如何,有目共睹。多少人報紙先看體育版、娛樂版;有多少人沉迷高登,日日淪陷在「膠已俾」「酒已賜」等無聊回覆之中;多少人不讀報不看新聞,每日的social activity只是MSN......大有人在。

大概媒體也懂捉這代人的心理。所以寫得愈嘩眾取寵,愈簡單低能就愈多人看。反而嚴肅的、認真的反而少人看。撫心自問,我都承認蘋果比信報來得有趣,但如此並非久安之道。我們這一代變得不願go into details,去過不少論壇,人們一看到長上少許的文章,「好悶呀」「嘩,咁長唔睇」等回覆此起彼落。於是我們變成了口號式的一代,只喜歡看point-form,只喜歡嬉笑怒罵,因為我笑你,我串你,我鬧你,只需將自己放於道德高地,無需跟你認認真真,實事求是的討論下去。

在眾多雜訊之中,要以理性認識世界,實事求是的獨立思考,又是一難。

不是埋怨,不是自鳴清高,而是想指出一點:社會進步了,環境變化了,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能力、另一種遊戲規則才能成功。

與此同時,這一代的分工愈來愈細化。一科商科已夠狹窄,還要分拆成各種主修如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資訊系統、風險管理、計量分析.......經濟上的效率是提昇了,我們擁有了更多所謂專才,但學生們要看到全局就更難,眼光也就更狹窄。

從前有個共和國家,每年都要建不少高塔。這些高塔原本是由所有民眾合作建設的,大家無分彼此,一起思考,大家都會算角度,計重量,大家都能看到整座高塔的意義,大家都是偉大的工程師。但有一日暴君入侵成功,命令將所有工序細化,命令一班奴隸各自負責建築的不同工序。於是擔泥的,只懂得擔泥,眼中也就自然只有那一坨泥。整套智慧集中在那一小撮最上層的建築師當中。於是擔泥的繼續擔泥,他的兒子也將繼續擔泥,他的孫子也將繼續擔泥......今日,奴役我們的是金錢、觀念、規則。

我認同division of laborspecialization的概念,只是想指出在這樣一套規則下,我們要做得更多,才能脫離奴隸的身份。

我們社會現代化了,現代化到了一個地步,由我們出生那日開始,已有太多既定的路讓我們走,已有太多細化的工作準備讓我們做。我們從小便被洗腦:做好學能測驗、考名校、上大學、讀醫讀法讀商、進大公司、一步一步晉升,於是,我們擺脫不了社會規則的桎梏。不像上一代,他們孑然一身的往香港闖,辛苦是辛苦,但他們是當年的規則設計者,有一份瀟灑,有一份豪氣,有一份遠見,是我們這一代要付出雙倍努力才能學到的。

我們活在太多看起來「設計得很好」的規則,反而像那只看到一坨泥的奴隸工人一樣,眼中只有會考、高考、GPAI Banks......沒錯,一出來社會做事一定是由奴隸做起,這無可厚非,也是理所當然。但就算是奴隸的身份,我們也要有主人的意識 - 用主人的角度理解規則,改變規則,創造規則,直到有一日我們也變成主人。

主人意識,放在奴性特重的中國人社會中,又是一難。

抵抗眾多的誘惑,在云云噪音中找到真相,還要用奴隸的身份活出主人的意識 - 這才僅僅擁有成功的資本。

也不是要無病呻吟,而是想分享自己的看法 - 在這世代想要成功,除了語文能力、表達技巧、人際關係這些基本必備的soft skills之外,我們更需要的思維上的一種進步,在我們還年青、還有熱情的時候發光發熱 - 男兒何不掛吳勾,收取關山五十州!

在此分享一些我的建議,大家也不妨來分享一下:

一、Look for a mentor:自己看得不夠遠,便用比你看得遠的人的眼晴看。我一直很感謝我大家姐,每當我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她一定能給我答案。我對她有種盲目的信任,假如日後我真的能夠成功,我會將95%的歸功於她的幫助。

二、Keep reading:用一天時間吸收一個大師一生的成果,是一種福份;用一百個大師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是一種上一代人永遠想像不到的奢侈。

三、Think, think, and think:我們這一代做得夠多,但想得太少。擔再多的泥也是奴隸,想一想你那一坨泥在你奴隸成長為主人的生涯扮演著甚麼角色,你會擔得更好、更快樂。

有人會說,時間太少了,不夠用。我覺得要是保持著原來的心態,就算給我四十八小時,我們也會用同一種方式在忙。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心態上的轉變。

4 則留言:

  1. nice entry... keep it up =)
    i like the way you write ...
    add oil

    回覆刪除
  2. This is good stuff~~

    我們活在一個不優雅的世代, 只好獨善其身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
    想通了就要付諸行動, 勤力持之以行啦~~

    愚見而已:P just for showing my support!

    回覆刪除
  3. i found that i have learnt sth from u.... at least i would try to put more time on those things i should..i believe in that this is a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no longer just about msn, shopping or love...

    回覆刪除
  4. 你所說的,我實在不敢苟同。
    一個人或一代人的成功必須放在大時代的context裡看,
    我們父母那代的成功是建基於戰後的嬰兒潮,
    以及隨後的經濟起飛之上,
    決定性的因素為有國內環境、國際因素等。
    所謂「港人刻苦自勵,發奮向上,結果使香港成為國際大都會」
    只是一個myth,在建構「香港人身份」的過程中產生。
    (對香港史不是十分熟悉,恕我不能具體說明太多)
    香港作為一個小地方,亦非政治的中心,
    我很懷疑單憑香港人自身便能發揮影響力之說,
    更質疑所謂「識得揀、做啱既嘢」就可以出人頭地
    (相反,人要成功,是要「食到時代條水」,即在龐大的社會脈絡中站在有影響力的位置。具體而言,即「入啱行」)。
    我想說的是,對當時的政經環境沒有認識的話,
    沒資格說太多。

    至於沉淪,我認為也不在於選擇和娛樂過多。
    知識是否有用,不在於多寡,而在於概念間能否連成體系,
    形成一完整的世界觀。
    記得曾跟你說過,古中國的儒家經典,
    談的是小農社會的倫理和價值觀,
    在這個香港後工業的城市,
    並不適用。
    說「古人讀四書五經,聖賢之道,少是少點,但勝在字字珠璣。」,
    無疑是沒從宏觀的角度看知識的作用,
    只見其量,不見其質。
    就香港的情況而言,青少年的常識匱乏,
    背後實在有政治的勢力(先是港英政府,後是特區政府及中央)
    透過教育及其他制度(例如傳媒)作怪,
    加上政黨理念混亂,
    並非所謂的分工論便能片面的解釋過去。
    反證是: 我跟不少的歐洲學生談過,他們很多都是工程或純理科出身,
    但大都對自身社會的狀況及走向有一定的認識。
    歐洲教育系統的分類,不見得沒有香港教育制度的細密。
    (順帶一提,蘋果日報代表的是基層的聲音,有其獨特的意識形態及資訊上的內涵,懂得看的話,閱讀價值不見得一定比信報低;而信報,則是以中產和知識分子為目標讀者群的報紙,文章質素高、內容翔實自不待言,但多少反映中產階級意識。兩者只閱其一,都會有所偏蔽,不見社會之全局。)

    MSN和fb其實亦有其組織個人、散播資訊和建立及維持人際關係的功能,
    實在不應該輕貶為無聊的娛樂了事。
    如果沒facebook,年初的反宗教霸權遊行便不會成行,
    現在的五區總辭方案及其相關的政改討論,
    便沒法在青年間廣泛流傳。

    最後,「沒錯,一出來社會做事一定是由奴隸做起……直到有一日我們也變成主人。」這種做奴隸做久了便會成為主人的想法,
    未免過度天真和樂觀。
    曹仁超所說的「我個位坐得咁舒服,
    做乜要讓比你啊?我係唔比你上位架喇,你吹啊?」
    說的,就正正是因既得利益而鞏固社會結構,
    從而遏止階級流動的道理。
    此文同沈旭暉的那篇周秀娜所談的創造另一種規則,
    說的是從外面另起爐灶的「革命」,
    而非在內部「玩得叻」,然後希望規則能somehow自我調整的「改革」。
    要政改,要普選,說的,就是這個。
    (補一句,套neo-institutionism的看法,
    高考和GPA等在現今的遊戲規則下其實很有用。
    追求GPA不見得一定膚淺,
    雖然十居其九點九九九九都不知其所以然。)

    至於所謂「中國人的奴性」,
    我覺得你受陶傑荼毒太深了。
    有機會看看梁文道的《常識》,
    你就會知道這種看法多有問題,
    問題有多嚴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