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關於知識

最近看到不少探討知識的文章,也來分享一下。

知識對我而言,直覺是起著承先啟後的功能 - 上通古人,下接來者。人力有時而窮,知識的傳遞有助節省後人「重新發明輪子」的時間,因而隨著時間,後人能夠將以往的知識不斷演化、整合,在薪火相傳的同時為知識增值,推動文明進步。使人類走向真理,是為知識的最終目的。

知識的完善,主要通過推翻、確立和推演三個過程。例如前人以為地球是平面,後人推翻這「知識」,並証明了地球是圓的;又例如前人用簡陋的天文望遠鏡觀星,估計太陽乃是太陽系的中心,後人擁有更高科技後加以確立,使正確的知識得以流傳;而所謂推演,則是指基於前人流傳的知識創造更多新的知識,例如不少粒子之間互動的公式,都是以牛頓三定律作基礎推演而成的。通過這三個過程,日換星移,人類理應一日比一日靠近真理。

以上全屬為人類福祉出發,我並無如此偉大。然而我也認為學知識有其必要,基於兩個功能:

一,知識代表世界的規則。我們一出生牙牙學語,對世界一無所知,正是要通過了解這世界的規則,才能更好的存活在這世界之上。就如學經濟、學通識,我總得知道這世界如何運作,才能夠在日常生活,在工作中做出決定,與人相處得宜,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二,知識作為思維進步的載體。有師兄向我說過,讀書不只讀facts,還要讀其背後的mindset。這陣子在倫敦看多了點書,明白到這世界之大,各門各派都向自己的一套系統解讀世界,如經濟學,用utility解釋人所有的行為,通過price mechanism解讀世界。社會學、政治學各自有其mindset,通過學習知識這個載體,我們才可觸碰到前人千錘百煉的想法。於是,我大了,未必記得那些繁複的公式,但總會理解供求理論背後的意念,如何更好的包裝自己去面對市場。

一直有個迷思,假如我們將知識的演變速度Y看成一函數:

Y= f (知識的數量, 傳遞的速度),知識愈多,我們需要學的就愈多,拿來推演知識的時間就愈少。例如古時只讀四書五經,現在中學生年紀小小就要學十數科。另一方面,傳遞的速度愈快,例如古時只能用竹簡,現代用書本,甚至電腦,獲取、分享並推演知識的時間就愈快,愈有效率。互聯網的發明,促進了學術應用交流,也加速了知識的演變。

問題是,傳遞的速度一定會有一限度,知識卻愈來愈多,直到有一日可能會互相抵銷,達到一個平衡,Y=0,代表知識不再進步。

經濟學提供的第一個答案是,當投入的勞工和資金因為DMR再不能增加產出,通過specialization,能進一步提高產出,這解釋了大學為何有愈來愈多科目可讀。公式現在變成

Y= f (知識的數量, 傳遞的速度, 細分的程度)

到此發現兩個問題:

一,將知識細分,無疑能加速其演變速度,但站在全人發展的角度來看,對人靈智的開發未必有用,例如我們可看到愈來愈多所謂「專才」,只懂本科的學問,卻對世界一無所知,原因是,我們不能將學習當成生產。

第二,細分也有窮盡的時候,我們總不能將醫學再分為大腿學與腳板底學,因此Y愈大,而而知識的數量愈大,speicializaion →0,則最後產生一平衡點,即Y=0。

經濟學最後提供方法的是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通過科技進步,同樣的勞工、資金與細分程度,產出能變得更大;在知識的層面講,可能是innovation。


那麼何謂知識的innovation?暫時還未想到,遲下再探討一下...(今日剛剛看完了Stephen Spielberg的人工智能...難道答案是A.I.?)

夜了,祝願人類在Y=0前已打開真理的大門!


2 則留言:

  1. 1. 那麼何謂知識的innovation?
    2. The answer may be hinted by the assertion that there are implicit rationales behind all knowledge, including their assumptions and dimensions.
    3. It thus tells us that "knowledge" is somehow fluid by nature in face of assumptions and dimensions set in the very beginning of constituting knowledge.
    4. On this basis, to be innovative for producing knowledge 2.0, 3.0 and so on, one may start from being vigorous but serious to overthrow the assumptions and dimensions. Think about how relativism by Eistein is thought.
    5. This is somehow the teachings of "post-modernism"
    6. What is to be remarked is terms are much important, but just for convenience to convey message. All in all, we are not playing language games, but many academic assholes ar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