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高鐵:就當上了一課


最近本想為高鐵寫一篇博客,花了頗多時間查找資料,但認真想來,高鐵這個議題牽連甚廣,在資料眾多的情況下,要細細歸納分析,平衡各方利益實在太難了。尤其不少著名城中時事評論員早已發功,珠玉在前,我不好意思翻炒舊菜。所以只揀幾點講講,分享一些看法。

抗爭是手段 而非目標
很多抗爭者都是為菜園村居民抱不平。這牽涉到在城市發展與保育之間如何求取平衡。看著公公婆婆的慘況,我也感同身受。但其實城市發展,向來是破而後立,我們很難要求政府興建任何基建都不能夠影響任何民居。關鍵是要看政府如何彌償受影響的市民,以及有沒有更佳方案可作替代。以上這番官腔說話不容易講,因為受到影響的是活生生的人,以及有感情的家園,這一點我絕對沒有懷疑。但換個角度看,煽情的說話其實最容易講,站在道德高地指點江山最為容易,但如何存大局,知利弊,用一個理性宏觀的態度去尋找解決方法,是每一個抗爭者都需要反思的問題。抗爭是手段,抗爭的後續方案才是目標,只破不立,便有點倒果遺因的味道了。負隅頑抗,可行性其實甚低,倒不如轉個方向,為公公婆婆謀取更多福利,反而可能皆大歡喜。

造價高 成本應合理攤分
高鐵造價過高,又牽扯到公共運輸成本效益問題。我有幾個看法想提出。首先我對於香港段平均每公里造價25億的算法其實有點疑惑。但凡高鐵,例別經城市和郊區,北京至廣州等段平均造價只為1點幾億,當中包含了很多郊區的鐵路。要是單獨只將高度城市化、地價高昂的香港段獨立抽出算取平均數未免有點偏頗,因為一條鐵路的價值並不能分段截取計算,而是在於其連結兩地之功用,每一段都必不可少。因此就算香港段多貴,都應將其與廣州段一起計算平均成本,從而攤分支出。一個平常節儉的兒子每天只吃飯盒,只是在母親節請老媽到半島大吃一頓,我們當然不能因此說他是個「大花筒」。另一方面,香港段之所以價高是因為其在地底建設,一則避免擾民,二則高度城市化的香港在地面上興建鐵路有所難度,此兩項原因,其實皆合乎大多反對派的利益。因此,在反高鐵造價過高的同時,其實應該探討究竟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例如錦上路方案,或者索性承認由於香港情況獨特,在不擾民的情況下此高價無可避免。再進而根據第一點,與中央磋商一個較為公平的成本攤分方法。所以要反的,其實不是高鐵,也未必是政府方案,而是成本利益的分配方法。

高鐵並非投資
另一有關成本效益的迷思則來自中大某教授的意見:「經濟回報先得個6%...如果做任何生意無回報6%,邊個會做呢行生意?」我其實不太認同這種只以回報率量化基建成果的方法。第一,基建所拉動經濟,例如商務、消費、旅遊等效果其實並不反映於只看票價的回報率之中。同理,高鐵所帶來的利益並不只限於所謂「乘坐高鐵的富人」,對於創造就業、刺激經濟,長遠來說「做大個餅」,我認為其實人人受惠。

第二,基建不能看成一種投資,其在城市品牌、經濟、政治、甚至是文化上的戰略價值遠遠大於「回報率」三字可以代表的涵義。單看回報率,歐洲之星都年年虧蝕,照這些所謂的「金融知識」來看自然早死早著,但其所帶來對旅遊業的影響,大家心中有數。田北俊說得好,所有客量、收入等等其實全是紙上談兵,20年後的有多少人在兩地穿梭,誰會估算得到?我覺得這是一個死結,根本大部分市民不妥的,其實是政府而非高鐵。669億有多少,其實我們都沒有甚麼概念,反正就算不予興建,都不會每人派八千大元就是了。也不是說興建了高鐵,就不能加綜援、派多點生果金、增加大學學位、回購隧道等等 - 香港政府,也不是只有669億。太多聲音騎劫高鐵了,令這趟渾水更加混濁不清。

八十後未必是「八十後」
相信除了內地人會對港人引入內地「潮語」有夠興奮之外,最開心的一定是呂大樂教授 - 「八十後」一詞一次又一次地為「四代香港人」賣了不少廣告。說世代衝突,練乙錚先生的見解很不錯,(詳見《練乙錚:「八十後」與社會深層矛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另一方面較令我感興趣的是看到Facebook內不少人都堅稱自己並非報紙所定型的「八十後」,反對以年齡標籤新一代。我覺得當中最邪惡的,是以「八十後」一詞作為一種政治立場,其有三害。第一害,深化社會世代矛盾,由曾司長都勸說「八十後」要擴闊視野、多作理性分析,便知道傳媒將「八十後」定格成一群不理性、激進、不經思考的青年的招數是如何成功。第二害,煽動八十後自我標籤 - 由於我生於八十後,所以我也要「為社會出分力」,反政府,反高鐵!於是不少八十後,都被自我催眠成傳媒口中的「八十後」,「大義凜然」的反高鐵去也。第三害,引起真正的八十後之間的矛盾與猜忌,有同齡人不齒所謂「八十後」為反而反、「博出位」,其實反不反高鐵,與是不是八十後,又有甚麼關係?

比激情多一點
八十後是有理想、有激情、有動員力的一代。我們掌握著高端科技,懂得用Facebook、twitter等動員包圍立法會,力量愈大,對獨立思考的要求也就愈高 - 一個小孩揮動一個大鐵錘,很容易便會砸傷自己。但總括而言,我覺得有更多青少年關注時事,勇於表達意見一定是一件好事。社會大眾應該給予一些空間讓新的一代擺脫政治冷感,對我們關注社會時事、勇於表達意見予以肯定,而不要只把焦點放在遊行中個別的激進行為,始終,要求青少年像老教授般博學、溫文、爾雅是吹先求疵了點。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八十後對自己的要求。我們能夠付出的,應該可以比激情多一點。激情與理性從來不是對立,創意、資訊科技、活力,這些都是我們的強項,而作為社會上知識份子的大學生就更加責無旁貸。我想,我們在示威以外還有更多可以做。何不對議題研究多一點?用多點事實作理據,用多點耐性爭取對話,用多點交流促進氣氛,會被跨鐵馬、燒記者背包、挑釁警察等行為更能夠達到目的,更能夠獲取社會的掌聲。

中港的政治博奕
如果把中港關係看成一場政治博奕,那麼高鐵只是一件小事,然而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港人的心態。我們不齒政府媚中,我們信奉港人治港,尤其以往一直自命比內地人優越的港人,在經濟環境轉差,機會開始被內地奪走後,心態有點那麼不平衡。我們一直不想承認,其實我們在往後的幾十年其實要靠阿爺提挈,生活才會好過一點。不是嗎?要不是QDII、QFII,我們哪能透過H股賺取外資想要投資中國這個大市場的金錢?要不是自由行,我們的旅遊業哪能如此昌盛?還有物流,已經逐漸被國內價廉物美的沿海城市所邊緣化。我們不能否認,中央的每一項政策轉變,都有可能傾倒我們的飯碗。在我們反特首,反高鐵,想以五區總辭要脅中央談判的同時,其實應該想想,特首這個位置,誰坐上去,都要媚外又媚內,兩頭不討好,龜縮在立法會裡還好,難道要走出來跟我們說,「唉,各位,上頭不高興,大家便無飯開」嗎?

訴諸情緒不能利益最大化
我們想中央下放權力的同時,中央又何嘗不怕香港會變成另一個西藏?黨的幹部們看著這班「八十後」衝擊立會,又何嘗不會怕這樣演變成另一場六四?給你普選,要是選了毓民當特首,要脅自己平反六四,又豈不是作繭自縛?在高舉「港人治港」、「民主精神」等旗號之後,細心想想,其實在政治博奕的平台上,沒有所謂道德高地,沒有所謂法理依據,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訴諸情緒,與爭取最大利益,也就是民主,可能是背道而馳的兩條路。

就當上了一課
高鐵應不應該興建,應不應該用這樣的方案興建,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小弟才拙,實在不敢妄下定論。反正撥款已經通過,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從這次的抗爭汲取經驗,好好思考以上種種問題,下次更客觀、更理性地整合各種意見,無論是不是八十後,都可以理性地表達我們的激情。

反正,在香港這個地方,應該還會有很多很多次抗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